“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回顾自己在黄石市疾控战线的工作历程,毛弟军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浓茶,眼睛里仿佛装满了故事。
青葱岁月投疾控
1986年,毛弟军第一次接触“疾控“,成为黄石市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科的一名成员。和科里的其他人一起,负责疟疾、丝虫病、肠道寄生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的防治。
刚出校门的毛弟军,有着一股说不上来的干劲。
“那个时候搞全国寄生虫病普查,在农村一住就是20多天,搞粪检,就要洗群众送来的大便,没人愿意做那样的事,村民甚至一脸嫌弃地说我们‘下作’。“毛弟军说,面对这种情况,科室的老同志也都和大家一起干,自己也就没觉得”下作“了。在显微镜下看到粪检的寄生虫卵时,内心反而有种浓浓的成就感。
怀着对疾控事业的虔诚之心,毛弟军在地方病科埋头苦干,尽管每个月要到基层待十几天,还是不忘学习,一边向老同志请教,一边把相关的业务指南反复研读。在艰苦中成长,毛弟军的内心慢慢有了对匠心的理解, 也慢慢构建起了要在疾控事业中做出一番成绩的愿望。
重大疫情显身手
2012年国庆,黄石某地突发重大肠道传染病,疫情紧急。
“都说‘疫情就是命令’,平时总觉得就是说说而已,只有真的到这一刻才理解,这命令是多么的刻不容缓。”那时,毛弟军已经是市疾控中心消杀科科长。接到疫情报告时,毛弟军正在老家休假。仅仅一个小时后,毛弟军就出现在单位,而中心领导和其他同事也都已经集结了。
“团结,是我在这个集体学到的最重要的词。”毛弟军说,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中心按照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制订了现场疫源地消杀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而他一直奋战在每个疫点消杀工作的最前沿,“消杀一定要科学严谨,疫点消杀不能漏下一个角落,不能放过一只苍蝇。“
每一个消杀人员的努力、每一份疾控人的团结力量,战胜了那次的疫情,而毛弟军对疾控工作又有了新的理解——不忘初心。
救灾防病战一线
“2016年的那次洪涝灾害,真是印象深刻,灾民恐慌绝望的眼神,我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了。“
2016年7月,黄石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毛弟军被紧急抽调到灾情最严重的汪仁镇驻点,参与救灾防病工作。
“洪水退到哪里,消杀措施就跟进到哪里。“30多天的时间里,毛弟军和同志们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对受灾后的水井、房屋、公共场所等进行消杀。200多口水井、10万平方米土地,毛弟军没敢有一点松懈。
“灾区的百姓非常关心环境卫生,当我们告诉他们已经安全了的时候,他们恐慌绝望的眼神里透出的那一点放心,让我很感动。“毛弟军说,那种平凡工作中创造的生命意义,给了中年毛弟军一种热泪盈眶的悸动。
“ 疾控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神圣事业。作为一名疾控人,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兢兢业业,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三十年的时间里,毛弟军做过最基层的科员,也做过单位团委书记、业务党支部书记,且多次被评委黄石市卫计委、黄石市疾控中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但在他的认知里,他只是疾控事业中的一枚铆钉,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初心使然,如果他所做的为社会创造了一点积极的意义,那也是匠心所求。
作者:黄石疾控中心 熊昊 执笔 毛弟军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