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导致某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持续一定的时间,污染环境空气的现象。自然过程导致的污染有扬沙、浮尘、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可来自固定污染源(如烟囱、工业排气管等)和移动污染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以石化燃料为能源的交通工具)。二者相比,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来源更多,影响范围更广。大气污染物不同,健康危害不同。例如:
二氧化硫(SO2)
大气中的SO2对呼吸道黏膜具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呼吸道急性和慢性炎症,肺功能下降;吸附SO2 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引起支气管哮喘;SO2在苯并芘致肺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O2 进入血液后,与维生素B1结合,破坏体内维生素B1与维生素C的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此外,SO2还可形成酸雨,危害健康。
二氧化氮(NO2)
NO2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长期低浓度吸入可导致肺部组织损坏,引起肺水肿。有研究表明,哮喘儿童发生支气管炎症状的增多与长期接触NO2有关。
臭氧(O3)
大气中过多的O3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引发哮喘、降低肺功能并导致肺部疾病。欧洲有研究表明,对O3的暴露每增加10μg/m3,日死亡率上升0.3%,心脏病增加0.4%。
PM2.5
细颗粒物长期飘浮在大气中,除了造成呼吸系统危害外,还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诱发心血管疾病、肺心病等,导致癌症的发生和死亡。此外,PM2.5可对太阳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降低,从而间接影响健康。同时降低大气能见度,导致影响气候和交通。
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与其粒径、组成成分及浓度相关。粒径>10μm的颗粒物不易进入呼吸道;粒径为5μm~10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上呼吸道;粒径为2.5μm~5μm的颗粒物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粒径<2.5μm的颗粒物75%在肺泡内沉积;但<0.4μm的颗粒物可以较自由地出入肺泡并随呼吸排出体外,在呼吸道的沉积较少。PM2.5是由直接排入大气中的一次微粒和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共同组成,而二次微粒的毒性往往更大。
PM2.5的成分不同对健康的影响不同。细颗粒物吸附有机成分可作为佐剂诱发哮喘或加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其致癌活性相关;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颗粒物可能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吸附有害气体的细颗粒物可以刺激或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以细颗粒物为载体的SO2,可被金属氧化物催化为腐蚀性更强的SO3,从而加重对肺部的损害。此外,细颗粒物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能具有联合毒作用。
空气污染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来源之一,减少空气污染可以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来源:《中国疾控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