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忧患意识的加强,现在很多人都会准备“家庭小药箱”,用来存放各类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许多人对如何合理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这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带来用药的安全隐患。
误区一:婴幼儿发烧,服多种退烧药
婴幼儿都是家里的宝贝,做父母的会买各种药放在家里备用,孩子生病时赶紧用上,但目前婴幼儿用药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孩子一病,父母十分着急,什么药都用,特别容易因重复用药而导致过量。
以感冒发烧为例,退烧药扑热息痛的通用名为对乙酰氨基酚,其商品名却很多,至少有十几个,如必理通、百服咛、泰诺等,其中百服咛、泰诺等又有许多系列产品,冠以婴儿xx、幼儿xx、儿童xx。必理通、百服咛、泰诺等退烧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多对化学名、通用名看不懂、记不住,更多的是认同商品名,以为不同的商品名就是不同的药品,给孩子服用时,有可能同时服用不同品牌的药品,无形中使同一药物的剂量增加了许多倍,容易造成药物过量。
专家指出,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时,一般超过38.5℃才需要用药物退烧。在给孩子服退烧药时,一定要查看药物成分,同一成分的药物不可以一起用。
误区二:孕妇恐药伤胎,不敢服药
在临床上,孕妇用药与婴幼儿用药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孕妇常常什么药都不愿意用,担心用药会伤害胎儿,宁愿一个人扛着,也不愿意用药冒险。
一般来说,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分为5级,A、B、C、D、X,其中A级有维生素等,B级常见的有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A、B两级对于孕妇来说相对安全。C级为动物试验有致畸的情况,D级像抗肿瘤药、全身用激素等药物是孕妇禁用,X级为已证实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孕妇都不能用。在怀孕期间遇到需要用药的情况时,正确做法是仔细阅读说明书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内容。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来治疗。
专家指出,孕妇用药的最危险时期是妊娠开始的前3个月,此时胎儿正处于发育形成期,最易受药物的攻击,如引起胎儿畸形、流产,在此期间尽量不用任何药物。
误区三:一天服3次药,变成一餐1次
取药时,药师会告诉我们“一天3次,每次x片”。很多人以为一天3次是指一天3餐,饭前或饭后口服。
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三餐的前后服药会使药物在白天体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甚至会造成药物过量;而在晚上一夜不服药,血药浓度必然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说,“一天3次”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每隔8小时服药1次,这样由于间隔时间相同,可以使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天24小时之内都保持比较平稳,既不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
误区四:用果汁、牛奶送服药物
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在吃早餐时用牛奶送服药物,这也是个错误的服药习惯。
送服药物最好用温开水,200~300毫升的温开水送服药物最合适。而牛奶、果汁等均不适合用来送服药物。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包裹药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牛奶中含多种钙、磷酸盐、铁等物质,能与某些药物生成络合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
另外,果汁中含有多种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不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影响药效。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许多碱性药物,与果汁同服后可被酸性物质中和而降低药效。
误区五:药物掰碎溶于水后服用
有些人自己感觉吞药困难或者怕孩子被药片噎住,就自作主张将药片掰碎或打开胶囊溶于水中服下,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者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千万不要这样做。
不过如果是大药丸的中成药,可以掰成小粒用温开水送服,或者可以用温水捣碎药物调成糊状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六:对着瓶口喝药
这种情况多见于口服糖浆类或合剂药物,有些人为了省事图方便,便对着瓶口喝药,这种方式一是会增加药物污染的几率,加速其变质,二是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药量过高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应该按医嘱或者说明书,用瓶盖上的刻度准确量取药物后服用。
随着自购药品的增多,家庭用药的误区也会越来越多,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因此,广大家庭应该定期清理“小药箱”中的过期药品,且一定要遵医嘱或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用药风险。
来源:湖北疾控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