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5日,湖北省援藏医疗队就已完成任务回到内地,可周德祥和西藏曲松的联系却没有中断。春节前夕,西藏曲松人民医院的老院长次仁给周德祥打来电话,询问他的病情。新任院长索朗巴珠还发微信告诉周德祥,他做过手术的那个小姑娘早已康复出院,正在家里准备着藏历新年。 周德祥是湖北大冶人民医院麻醉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去年3月,他告别妻子和9岁的女儿,远赴寒风料峭的雪域高原—西藏曲松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9个月的援藏医疗工作。 无影灯下的感人一幕 9月,曲松的天,蓝得没有一丝瑕疵。 去年9月26日,周德祥因为髌骨骨折,已经不能行走,正在等待爱人接他回湖北进行手术。 当天晚上7点,医院接诊了一个9岁的藏族小女孩。发烧39度,心率130多次,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而曲松县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条件都相对滞后,加上没有麻醉医生,不能手术。若转院也得3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拉萨医院。 小女孩的痛苦表情让老院长次仁左右为难。 这时,周德祥主动提出:“我和我爱人一起来完成这个手术。”周德祥的妻子熊双宝也是一名麻醉医生,此刻,她正奔赴在来曲松接丈夫回家治疗的路上。 晚上9点15分,周德祥让同事把他背上了4楼的手术室。他见到妻子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这里药品匮乏,要保证完善的麻醉阻滞,不然没有任何补救措施。” 无影灯见证了这感人的一幕。 在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一个拖着病躯,一个还处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中,夫妻二人用对藏族人民的爱,化解了这个小女孩的危险。 高原上的“门巴雅古” 曲松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交通不便,医疗水平低。周德祥一边克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一边迅速投入到曲松县医院的诊疗中。他除了在一线岗位坚持开展诊治,还承担了24小时随时应诊及处置危重患者的二线班。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周德祥手把手把基本的麻醉技术教给当地医生,并多次组织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在援藏7个月的时间内,周德祥共完成手术30余例,是过去纪录的3倍。他在高位硬膜外麻醉下完成的一例胆囊切除术技术,更是填补了曲松县医疗卫生的一项空白。 “他技术好,为人随和,能够适应我们当地简陋的医疗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为病人服务,从不提过分要求。”老院长次仁这样评价周德详。“土吉其!”(藏语:十分感谢)“门巴雅古”(藏语:信得过的好医生),藏族群众这样与周德祥道别。
“我们都很想念他” 周德祥出生于湖北英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看惯了檐头剥笋华枝春满,听惯了劳作之声响连四壁。他知道人们看病不容易,所以总是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 在西藏时,藏族百姓一般到病情严重时才选择到医院治疗,这往往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一次,次仁老院长带周德祥到罗布沙乡一个偏远的村庄去会诊一个因车祸受伤的小姑娘。小姑娘病情比较严重,尾椎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及时治疗,骨盆已经变形无法站立行走。以县医院目前的条件无法治疗,周德祥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一路上,小姑娘渴求的目光时刻浮现在周德祥眼前。回来后,周德祥马上向上级反映,在湖北省援藏办的帮助下,迅速将孩子联系到武汉的大医院进行治疗。 9月20日,周德祥在出诊途中不慎摔伤了左腿,被诊断为左髌骨粉碎性骨折,必须尽快返回家乡手术治疗。 来送他的藏民依依不舍,虽然言语沟通仍有障碍,但眼角溢出的泪水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位汉族医生的感激和不舍。 援藏期间,周德祥最挂念的就是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女儿。“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他总是很忙,忙得我根本见不到他,可是我知道,他一直在我身边,父爱是从来不会缺席的。”小姑娘在作文里写道。 去年10月的一天,女儿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那边是个和她一般大的女孩普布曲珍,她用不流利的普通话说:“请告诉周叔叔,我的病全好了,我们都很想念他……”
(光明日报通讯员 伍军、陈新阳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 光明日报 ]
黄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 网站地图
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南路10号 备案序号:鄂ICP备14007013号 鄂公网安备 42020402000062号
网站标识码:4202000009 版权所有:黄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