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院长 唐其柱
近年来,遵循分级诊疗的医改要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力,探索了整体托管、联合办院、技术协作、院际合作和支援帮扶等5种各具特色的医联体形式。在此基础上,又在建设医疗共同体、筹建专科联盟、打造远程医疗协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构筑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省域分级诊疗。
医共体扎牢基层健康“篱笆”
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松滋当地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组建湖北省首个“省县乡村”四级医疗共同体,将医共体成员扩大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并从人才培养、专科扶持、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方面入手,帮助成员单位提高技术水平,让基层群众受益。
根据医共体协议,基层患者在松滋就诊时,由村医负责健康咨询和疾病首次诊查。松滋的基层医生遇到重症患者,一旦病情需要,可将患者逐级引导转诊到上级医院。松滋市的居民也可以利用绿色通道预约人民医院专家门诊、疑难病会诊或大型检查。人民医院的专家也会定期到松滋进行专科对口帮扶。
这种医共体重点探索以“省级医院为引导、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省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构架里,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建立:一级医院提供健康咨询、看常见病,二级医院承上启下,三级医院治疗疑难重症,理顺了各级医院的功能。
同时,促进了从以病人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除了帮助基层诊治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逐级指导,传播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疾病预防和控制。随后,这一模式还将在湖北潜江等地推广。
专科联盟让专病得到专治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要“输血”,更要“造血”。2017年年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湖北省内率先组建精神科、泌尿外科、眼科等多个专科联盟。
在精神科联盟成立现场,一份来自湖北罗田县精神卫生中心的在院病历,包括医嘱、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被一键打包,通过移动远程医疗互联网平台,推送至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忠纯教授的医生工作站。刘忠纯教授仔细查阅病历,对患者诊断方案有了初步预估后,现场连线罗田县精神卫生中心医生,给予精准的会诊意见。
作为“盟主”,人民医院积极协调专科联盟运作,对基层医院相关专科进行精准帮扶,采取“送下去、请上来、网起来”的方式,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联合体,形成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提升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
基层患者、基层医生都从专科联盟中获益。专科联盟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影像学远程医疗中心,同时采取微信、微视频等网络手段,让高职称专家与基层医生“面对面”,实现专科疾病疑难重症线上、线下会诊途径相结合。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检查评估结果互认范围,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在联盟内建立专科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层级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
针对县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专科不专”现象,人民医院通过派遣高职专家到成员医院定期坐诊、查房、会诊、教学、讲座等形式,提高基层医院专科水平。根据临床路径,制定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章程,逐步实现专科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不同层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定面向联盟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及进修工作。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技术培训、专家巡讲等形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科室骨干,加速专科医疗“同质化”进程。
远程病理会诊解决短板
以互联网为抓手,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推进分级诊疗的着力点之一。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目前,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虹吸现象”,在病理科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很多县域医院,由于病理医生严重不足,病理诊断能力较弱,限制了县级医院的大病救治能力。
从2015年开始,人民医院积极探索对基层医院病理科的帮扶。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基层医院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图像,实时传输至人民医院,由人民医院病理专家及时给出诊断,并远程指导手术医生进一步治疗。这一远程医疗协作模式先后在新疆第五师医院、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进行尝试,效果都不错。
在此基础上,2017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省内外20余家县级医院组建了湖北省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三甲医院病理专家为县域基层患者远程诊断、及时诊治;遇到疑难切片,中心还可将病理切片上传至全国病理专家库,实现全国专家网络会诊,协助解决基层医院对病理专家的“刚需”。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5000多位基层患者提供优质术中病理快速诊断服务,并为基层医院培养出50多位合格的病理医师。(特约记者杜巍巍 通讯员高婷整理)
(来源:《健康报》2018年3月26日第六版)